不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后绝对君主国,斯威士兰为何逆时代潮流而动

2025-09-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斯威士兰少数当权者逆潮流而动,与台保持所谓的‘邦交关系’,不得人心,注定不会持久!”

2024年3月,斯威士兰首相窜访台湾,中国外交部照例表达强烈反对和谴责,很多人也是因为这样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斯威士兰这样一个国家。

更加炸裂的是,这个非洲小国至今仍实行绝对君主制,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居然是国王选妃。

这个国家的一切看起来都还停留在封建部落时代,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如此“逆流而行”的国家,是怎么一直维持到今天的?

殖民博弈

斯威士兰,国土面积不过17000平方公里,北、西、南三面为南非所环抱,只有东面一小段地区与莫桑比克相邻。

作为一个小国,本土也并没有什么天险可守,却在两个大国的包夹之下顺利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国家形态,看起来就不太像是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样子。

事实也确实如此,斯威士兰这个国家的形成,几乎完全是殖民者博弈的产物。

在苏伊士运河开辟前,好望角是亚欧航线的必经之地,历代殖民帝国都会对此施加控制力。

在17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荷兰自然也成为了好望角地区的实际控制者。

大量荷兰移民来到好望角附近,通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在此攫取了大片土地。

然而,风水轮流转,等到了19世纪,凭工业起家的英国超越了靠贸易富强的荷兰,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荷兰也就没法继续占据好望角这样的战略要地,只能将其移交给了英国。

但荷兰政府交出殖民地容易,那些早已在当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荷兰移民及其后裔(布尔人),却没法就这么回到荷兰。

在这些人当中,一部分选择接受英国人的统治,也有一些不愿接受英国的管辖,选择北上和其他地区的非洲土著抢地盘,建立新的国家。

而英国的殖民者也不像之前的葡萄牙、荷兰那样只追求控制港口和资源点,同样大肆扩张殖民地范围。

于是,非洲土著就这么遭了殃,无数实力弱小的土著部落直接被彻底消灭。

斯威士兰则是土著当中势力比较强悍的一支,又与布尔王国之间隔着大片山地,殖民者一盘算,觉得硬攻损失太大,实在不划算,不如怀柔,与斯威士兰的统治者进行勾兑。

斯威士兰统治者同样清楚,一旦开战自己必败无疑,也不愿意打仗,干脆接受殖民者开出的条件。

如此一来,斯威士兰的命运就成了英国人和布尔人拉扯的结果。

1894年,英国与布尔人达成协议,把斯威士兰变成了布尔人的保护国,布尔人入驻斯威士兰,准备对此进行殖民改造。

但是还没等布尔人消化掉斯威士兰,第二次英布战争打响,布尔人输掉了战争,国家也成沦为了英国殖民地,作为布尔人保护国的斯威士兰自然也转手归了英国。

英国虽说赢了战争,但是也胜得十分艰难,十分担心布尔人什么时候再来一场反抗。

但是英国人口有限,愿意离开本土到殖民地深耕的就更少了,想要统治南非殖民地,还就不得不依赖布尔人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便发挥起他们分而治之的传统艺能,在南非殖民地里搞出了3个高级专员辖地,不让布尔人的力量进入,给实际管理南非殖民地的布尔人添堵。

斯威士兰作为一个原生结构还保存完整的土著王国,天然有阻碍布尔人施加影响的条件,自然成为了3个钉子中的一个。

原本,英国是打算等到对殖民地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将这3块地也整合进南非联邦,然而,在时机成熟之前,英国先等到了大英帝国衰落和世界去殖民化浪潮。

1961年,南非宣告独立,英国人为了不让南非顺利整合3个高级专员辖地,索性直接支持辖地土著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家,斯威士兰就这么恢复了独立。

现代土邦

对于其他殖民地来说,殖民者的到来虽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但也多少会带来一些社会和制度的建设,让这些地区在独立之后能够顺利与时代接轨。

但英国人对斯威士兰的殖民从头到尾都不是为了掠夺和控制,而是为了给南非添堵,为了在斯威士兰与南非之间制造隔阂,英国人宁可放弃斯威士兰领土内的资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多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说,甚至就连精神文明建设都没有一点。

英国对斯威士兰的殖民统治,几乎完全通过收买、支持部落酋长进行,这反而加强了部落酋长的权威。

等到斯威士兰独立之后,虽然英国给他们规划了一个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但制度的运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运行。

在斯威士兰这样一个社会基础还停留在部落时代的国家,所谓的政党自然几乎都是由各种部落酋长、皇亲国戚所垄断,君主立宪名存实亡。

不过,国际环境毕竟已经发生了变化,斯威士兰再怎么封闭落后,也总还是会与世界接触,总有一些斯威士兰人在接触了外界之后,对于本国的封建落后体制不满。

这些不满的人结合起来,形成了王党的反对党,并且在1972年的斯威士兰首次大选中在议会拿下了三个席位。

但就是这根本不足以动摇王党统治的区区三个议会席位,引起了王党的极大警惕。

大选第二年,斯威士兰国王索布扎二世就宣布,由于议会政党政治根本不符合非洲传统,都是殖民者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是殖民残余,必须要废除。

紧接着,斯威士兰开始大开历史倒车,废除独立宪法,禁止政党活动,直接将国家政治体制恢复成了适应部落时代的样子。

面对国内的不满呼声,斯威士兰统治者也只是进行些象征性的改革,搞了一些委员会去讨论宪法,但这些委员会也都是由王室相关人员组成。

这些人讨论出来的结果,不出意外的是要继续巩固加强王权,打压民主力量。

王室这么反动,备受压榨的斯威士兰民众当然也很不满,但是枪杆子和钱袋子都掌握在王室手里,民众能做的也就是罢工、情愿、游行,效果实在相当有限。

不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后绝对君主国,斯威士兰为何逆时代潮流而动

本来如果国际社会真正用心施压,对外援依靠颇深的斯威士兰未必不会妥协,但国际社会,或者换句话说,那些欧美大国,也根本懒得关注这么个边缘小国。

临近的南非甚至更乐于看到斯威士兰继续维持当前局面便于自身攫取利益,而其他国家,也大多乐意给南非这个面子。

就这样,斯威士兰部落酋长国的体制得以维持至今,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后的异类。

台湾“友邦”

作为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典范,斯威士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也相当能够彰显其领导层的反动本质。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即使是斯威士兰这样相对封闭的国家,对中国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加强。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斯威士兰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一为南非),72%的斯威士兰民众都相信,中国的经济活动对斯威士兰产生了重大正面影响。

然而,在国家发展依赖中国,社会民意支持中国的情况下,斯威士兰的官方媒体却在配合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对非洲制造债务陷阱”的谎言,斯威士兰官方更是与台伪当局“邦谊稳固”。

在台独的民进党上台之后,由于其台独立场和作风,其他国家都纷纷与之撇清关系,台湾因此迎来了一阵“断交热潮”。

那些依旧与台湾维持了“邦交”的国家,也大多是因为美国的压力,看在台湾“金元外交”撒钱大方的份上,但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也因为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对台冷淡了不少。

唯有斯威士兰,不知是不是因为觉得在这种时候对台湾“雪中送炭”能够得到更多好处,竟在台海局势紧张加剧,就连美国都开始往回拉的情况下窜访台湾,彰显与台湾的“邦谊”。

台当局也确实投桃报李,不但对于斯威士兰的封建专制视而不见,甚至声称斯威士兰国内的民众抗议都是假新闻,帮斯威士兰在国际上粉饰太平(虽然没什么用,台湾也没什么国际话语权),还送上了大量真金白银。

各类投资、援助自不必多说,为了拉拢斯威士兰,民进党急人所急,在台湾自己面临能源的情况下,要在斯威士兰搞一个“战略油料储备库”。

说是台湾的“战略油料储备库”,实则所有人都清楚,在这个千里之外的不产油的内陆国搞油库根本无助于解决台湾的能源困境,摆明了是在花台湾的钱帮斯威士兰解决油料难题。

这种做法甚至连岛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但民进党当局为了维持“邦交”,不但要做,甚至还得“感谢斯威士兰国王的协助”。

不过,在斯威士兰内部民主呼声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斯威士兰王室的反动统治还能维持多久都是个问题。

等到斯威士兰王室大权旁落,台当局与斯威士兰的关系,也必将走到尽头。

参考资料

台湾最后的“非洲友邦”,也好意思叫“国家”? 观察者网

美智库民调:中国真正赢得了非洲民众的欢迎,就连斯威士兰也是如此 观察者网

与台当局勾勾搭搭的斯威士兰“少数当权者”,是什么来头?丨湾区望海峡 直新闻